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决定》提出了“健全常态化培训特别是基本培训机制,强化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,全面提高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”。基本培训是指在干部教育培训中具有基础性、主体性、牵引性的培训任务,是教育培训机构尤其是党校最重要的、必须要完成的培训任务。新时代新征程,党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,践行“为党育才、为党献策”的党校初心,进一步创新科研体制机制,切实夯实基本培训的科研基础,为全面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供有力支撑。
以基本培训为牵引创新党校科研工作,必须自觉在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精准定位,找准科研工作的着力点。一是深入研究党校教育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,服务全覆盖培训。开展基本培训,不仅要扩大受益面,坚持按需施训、应训尽训,避免漏训和重复培训,保证培训对象的全面性、完整性,还要增强针对性,将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、不同层级、不同岗位干部的特殊需要结合起来。为此,必须组织开展培训对象需求调查、培训效果评估,以及干部干事创业、成长成才与教育培训相关性等研究,找准组织需求、岗位需求、干部需求的结合点,才能立足干部教育培训目标和干部成长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,科学设置培训班次、内容、方式、学制、周期等,分级分类推进大规模、体系化、全覆盖培训。
二是深入研究现代化建设能力培训,促进干部队伍素质全方位提升。2024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为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的《序言》中强调,“全面提升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政治能力、领导能力、工作能力”。这对党校开展基本培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。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要求,组织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,分类分级找准党员干部能力不足、“本领恐慌”的症结所在和破解之法,构建起差别化课程体系、教材体系、师资体系,为不同领域、不同层级、不同岗位的干部“量身定做”“量体裁衣”,提升培训供给与岗位职责需求的匹配度,提高基本培训质量和水平。
三是深入研究基层干部和党员培训需求,提升基本培训的整体性、连贯性和有效性。基本培训要求统筹推进领导干部和党员基本培训体系化,在持续强化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,依托县级党校和乡镇(街道)党校,加强基层干部和基层党员培训。基层党校承担着培训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重任,在基本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鉴于基层党校办学能力相对薄弱,上级党校(行政学院)应加强对基层党校(行政学校)的师资培训和教学指导,运用现代信息技术,实现好课程、好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。提高基层党校培训质量,必须统筹资源、上下联动,畅通上级党校教学科研对接基层发展实践的渠道,找准基层干部和基层党员的发展困惑、能力短板,找准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当地发展的切入点,以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支撑开发系列特色课程、开展针对性教学,全面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。
以基本培训为牵引创新党校科研工作,必须推动形成多要素融合、多环节贯通、多主体协同的科研工作格局,提升科研服务的整体效能。
推动更宽领域合作,实现多要素融合。一是完善重大选题生成机制。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、地方重大决策部署、理论研究需求、改革发展难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建立党委政府派题、领导干部点题、教学需求定题、参训学员出题、专家学者荐题、教师团队领题相结合的选题生成机制,提高选题的精准度和科研服务的有效性。二是完善多学科联合攻关机制。建立学科带头人、核心专家牵头机制,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创新团队、专家学者示范引领作用,组建专业性复合型团队,打破学科局限,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整体性协作,有组织开展跨学科、跨部门、跨层级科研攻关。三是建立多渠道成果运用机制。创新科研课题结项方式,推动科研成果利用最大化,通过研究成果联动教学进课堂、联动媒体登报刊、联动学员报内参、联动部门发信息等方式,最大程度拓展科研成果使用渠道,提高教师、学员获得感。
推动更深程度互动,实现多环节贯通。一是推进教研咨宣一体化贯通。构建科研成果进课堂遴选机制、重大专题揭榜挂帅研究机制,深入推进党校内部教学、科研等多部门的无缝衔接,形成“教学出题目、科研做文章、成果进课堂、咨询出决策”的闭环转化机制,实现教学、科研、咨政、宣传同频共振、良性循环。二是推进教师、学员、部门科研一体化贯通。利用好学员这个独有的资源,创新学员融入党校科研的体制机制,构建“教师+学员”“学员+学员”“党政部门+学员”联合研究模式,将具有理论优势的教师、具有实践优势的学员、具有管理优势的部门联系起来,通过更广泛的“结对子”“组团队”,更深入的教学相长、学学相长,在更宽领域、更大程度上实现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相贯通,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及时有力的智力支撑。三是推进科研管理与学科布局、课程设计和人才成长一体化贯通。围绕学科布局,设置科研选题,组建专业团队,创新资源整合、教研互动、评价和激励、引才育才等制度,让每个教研部、每位教师都在党校学科布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研究方向,让每项科研成果都能转化为教学课程或咨政建议,让每项研究都能成为支撑教师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石。
推动更大范围联动,实现多主体协同。一是更好发挥干部教育联席会议机制作用。加强顶层设计、差异统筹、系统集成,动员各方面力量协同开展研究,持续深化对“两个规律”的研究,把准基本培训需求变化和发展动态,不断提高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,提高党性教育的系统性和理论性,强化履职能力培训的政治性和实战性。二是构建党校系统科研联盟。强化系统观念,分级分类开展党校科研管理体系建设,采取联合共建调研基地、联合开展重大课题攻关、联合组建智库联盟、联合建设科研资料库和成果库等方式,推动党校系统科研资源上下联动、资源共享、合作共赢。三是健全系统内外联动机制。坚持开门搞科研,构建“党校+高校”“党校+社会科学院”“党校+党政机关研究部门”“党校+军队院校”以及“党校+智库”“党校+媒体”等合作机制,坚持集中攻关和长期合作并重,依托科研重大项目、重大工程、重要平台,向外借智借力,提高组织化、协作化程度。四是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。发挥各级党校涉外培训基地建设和国际友校优势,开展学术研讨交流。通过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、论坛,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,拓宽党校科研广度,提升学员国际视野,提高党校国际传播能力,努力讲好中国故事。
(作者系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)